中新網上海2月21日電 (記者 陳靜)記者21日獲悉,歷經5年臨床和基礎研究,中國醫學專家在全球首次發現了帕金森病全新治療靶點FAM171A2,找到了具有潛在治療作用的小分子化合物。據悉,FAM171A2是一種神經元細胞膜蛋白,但其功能此前從未被人研究過。
國際頂級期刊《科學》21日在線刊登中國醫學專家的研究成果。(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供圖)
國家神經疾病醫學中心、腦功能與腦疾病全國重點實驗室、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郁金泰團隊的這項研究成果21日在線發表于國際頂級期刊《科學》(Science)。《科學》雜志審稿人指出,識別病理性α-突觸核蛋白聚集體的神經元受體是帕金森病研究領域的“圣杯”,它能提供阻斷病理傳播并延緩疾病進展的治療方法。該研究探討了一個至關重要且具有重大意義的科學問題,是一項非常有趣、新穎、重要且具有轉化意義的研究。
據悉,醫生通過此次研究發現的全新治療靶點和開發的藥物可從疾病早期對帕金森病進行干預,延緩疾病進展。結合現有的對癥治療手段,將實現帕金森病病因治療(即:針對病因的治療)與癥狀緩解的雙重突破,造福全世界眾多患者。
在這一成果基礎上,郁金泰團隊申請了基于干預FAM171A2治療帕金森病的國際專利,并計劃在接下來的幾年內,集中力量全面、系統地開展尋找治療帕金森病的小分子藥物、抗體以及基因治療手段的臨床前研發工作,并進一步將相關成果推向臨床試驗和臨床應用,有望建立全球首個能夠有效阻斷帕金森病進展的創新性治療手段。
當下,在全球,帕金森病是僅次于阿爾茨海默病的第二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致殘率和死亡率較高。這一研究成果標志著中國生物醫藥領域在帕金森病的“原創靶點發現-機制解析-產品開發”這一全鏈條自主創新道路上實現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突破。
既往研究發現,病理性α-突觸核蛋白是帕金森病的關鍵致病蛋白。在病理條件下,正常的α-突觸核蛋白單體會發生錯誤折疊,并聚集在一起形成纖維,破壞神經元的正常功能并導致其死亡。致病蛋白還會像“種子”一樣播散,入侵鄰近的正常神經元,誘導更多腦區α-突觸核蛋白聚集和神經元死亡。當致病蛋白傳播到中腦黑質區域時,可導致多巴胺能神經元死亡,從而出現動作遲緩、靜止性震顫、肌強直等運動癥狀;當傳播到大腦皮層時,會出現記憶力下降等認知障礙癥狀。傳統藥物和手術治療都只是針對帕金森病的癥狀進行治療,不能延緩疾病進展,因而進一步研究帕金森病致病的深層原因并開展針對性治療,成為全球相關領域科學家競相探索的課題。
郁金泰團隊介紹研究成果。(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
郁金泰團隊通過長達5年的潛心鉆研,明確了病理性α-突觸核蛋白在神經元間的傳播“導火索”,并發現了抑制其傳播過程的候選新藥,為帕金森病治療提供了新思路。他們在全球首次揭示了FAM171A2蛋白與α-突觸核蛋白的結合機制。研究人員發現,FAM171A2含量越高的患者,其腦內病理性α-突觸核蛋白含量也越高。研究團隊還證實,敲除小鼠神經元上FAM171A2,可以有效控制小鼠帕金森樣癥狀的進展。
基于這一發現,研究團隊利用人工智能的蛋白結構預測和虛擬篩選技術,從7000余種小分子化合物中成功找到了一種小分子,可有效抑制FAM171A2蛋白和病理性α-突觸核蛋白結合,并抑制多巴胺能神經元對該致病蛋白纖維的攝取。
郁金泰表示,此次發現的蛋白靶點極具創新性,在此之前,學界尚未有關于這一蛋白的任何功能性實驗研究,因此進一步明確該蛋白在神經系統的生理和病理功能,有望給路易體癡呆、多系統萎縮等其他α-突觸核蛋白疾病,阿爾茨海默病、額顳葉癡呆等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提供新的治療靶點。這也將作為課題組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