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孫晨慧
當《一起China Fun》的歡快旋律在央視春晚舞臺響起時,身著明黃色演出服的阿思瑪·達爾維什隨著節奏舞動雙臂,手腕翻轉間劃出靈動的“蛇形”手勢。
這個來自突尼斯的姑娘未曾想到,7年前在突尼斯高等語言學院初識漢字時種下的種子,竟會在今晚綻放成千萬人矚目的高光時刻。
“這個動作是對中國生肖文化的致敬。”除夕夜后,阿思瑪對自己的春晚首秀仍津津樂道。作為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研二學生,她深知每個動作背后的文化深意。節目彩排期間,這個需要手腕連續三次翻轉的“蛇形手勢”成了國際學生們的重點攻克對象。“編導告訴我們,蛇在中國文化中既是智慧象征,也代表著靈活變通。”阿思瑪邊說邊示范著。
這場由36國留學生與李宇春、易烊千璽共同演繹的歌舞盛宴,凝結著北京語言大學國際學生們三個月的汗水。從23個國家近千名報名者中經歷四輪篩選、三次聯排的嚴苛選拔,阿思瑪和同伴們最終站上了這個被譽為“全球收視率最高”的舞臺。
除夕夜,來自澳大利亞、意大利、墨西哥、突尼斯等23個國家的36名國際學生,集體登上春晚舞臺。受訪者供圖
聚光燈下的完美呈現,源自阿思瑪7年來的文化積淀。
2018年,這位突尼斯女孩在《漢語橋》比賽中初露鋒芒,3年后獲得了中國政府獎學金來到北京。后來,還在突尼斯駐華大使館擔任翻譯工作。幾年時間,阿思瑪的足跡已遍布中國多個省市,她曾走訪故宮太和殿的“仙人走獸”,與中國朋友一起游覽一代文宗歐陽修的故里江西永豐,親眼看見歷史書上描述的兵馬俑。
“真正的文化擺渡人需要雙向理解。”阿思瑪發現,中阿兩國的民間故事之間存在著豐富的互鑒與共鳴,比如《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這一經典故事在兩國竟然有著不同版本的演繹。這種對跨文化交流的濃厚興趣也被她帶入春晚排練——當編導用“行云流水”形容舞蹈韻律時,她立即聯想到突尼斯傳統舞蹈中的“沙漠駝鈴”意象。
大年初一,阿思瑪在朋友圈發布春晚劇照,配文“美麗的日子”。一天后,她把春晚首秀幕后素材發布到抖音平臺,配上《世界贈予我的》的音樂,這條動態在接下來24小時內收獲1000余次點贊,評論區涌現出上百條祝福。
這種文化沖擊波同樣席卷了參演的各國學子。印尼姑娘溫菲菲身著達雅克族傳統服飾起舞亮相;同樣來自突尼斯的何映月在不同平臺分享著自己登上春晚的喜悅。
在阿思瑪的抖音賬號里,最新一條視頻記錄著她在春晚后臺,和中國的小朋友一起慶賀新春。談及未來規劃,阿思瑪的眼中閃著光:“我想當中阿文化的橋梁,把兩種文明的經典傳承下去,讓它們持續煥發生機。”(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