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語 + 說唱 = ?
8月25日,一支特別的MV上線:在中國聾人協會和中國殘疾人事業新聞宣傳促進會指導支持下,為給聽障出題人圓夢,餓了么免單項目組邀請多位聽障人士,制作發布了國內首支“手語說唱”MV;同時,多方聯合發出倡議,號召更多社會力量一起,在更大范圍內推廣“信息無障礙”措施,普及“夢想無障礙”理念。
在不少刻板的印象中,不能開口說話、生活在無聲的世界,聾人如何唱歌?
作為聽障人,徐珉是海南省手語協會手語翻譯老師。在業余時間,他還有一個持續多年仍然小眾的夢想:推廣“手語說唱”。
手語說唱,對聽障人士來說,像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在國內也曾是空白地帶:說唱嚴重依賴“說”和“唱”,這對普通人再正常不過。但是,聽障人感受和捕捉音樂節奏,用手語恰如其分表達歌詞、傳遞情感,像面對無聲和有聲世界之間的高墻,有難以跨越的現實障礙。
這次圓夢背后,是熱愛之下,徐珉等聽障音樂人長期的探索、堅持和努力。
手語說唱:跨越“不可能”的障礙
今年30歲的徐珉,畢業于天津理工大學藝術設計專業。他出生前,父親因為喜愛鋼琴,希望培養他成一名鋼琴家。但出生后,他被確診為先天耳聾。父親無奈賣掉了鋼琴。
后來,有了助聽器,他才接受到口語聽力康復訓練,音樂則再次來臨。“感受音樂,完全需要后天練習。”徐珉在文字溝通中表示,成長中他喜歡上了音樂,又接觸到說唱。
他發現,國外早就有了手語說唱,而且會出現在大型演唱會,但國內還少見。“說唱歌手在舞臺上都有手勢表達,口語唱歌我不行,但手語可以。我認為聾人可以做到說唱。”
手語說唱,困難重重,首先是將歌詞“譯”為手語,這比正常的語種翻譯更難:“手語作為視覺語言,往往直接、明顯、形象,要將抽象的歌詞翻譯成符合聾人的日常表達,句子還要押韻,需要不斷思考。”
更大的困難,在于捕捉音樂的節奏,就像獵人在山林里捕捉靈活的野獸。聽障人感受音樂的途徑之一是佩戴助聽器,連接藍牙、把音量調整到最大——徐珉是聽力殘疾一級,也就是極重度聽力損失,他需要在助聽器輔助下,才能感受到聲音的振動力。
再就是背歌詞、練習音樂卡點。這需要花大量時間,一遍又一遍反復練習,直到卡點準了并形成肌肉記憶。
但是,這并不妨礙徐珉一直以來在各種場合和社交平臺上,孜孜不倦推廣手語說唱。
推廣過程中,他有過很多不被理解:“有網友說我個‘聽不見的’,瞎湊什么說唱圈子。”也受到過很多鼓勵,尤其得到一些說唱歌手的認可。
“音樂對我來說,是精神食糧和情感寄托。我犧牲娛樂時間,花大量時間去改編并練習,還有寫腳本和拍攝。只有把想要做的事做完了,再去說值不值得。”
圓夢《山河圖》 “讓雙手創造美麗語言”
了解到這種對音樂的熱愛和執著后,這個夏天,在中國聾人協會和中國殘疾人事業新聞宣傳促進會指導下,餓了么免單項目組決定為徐珉和其他聽障人士,實現發布一支手語說唱MV的夢想。
這是一次新的嘗試和探索。參與的聽障者從事各行各業,在徐珉看來,“他們的夢想是在創造社會價值中實現自我價值,最打動我的是他們不斷地吞噬技能并展示天賦。”
其中,有“無聲騎手”、外賣單王黃毅,他還獲得過杭州市第十一屆殘運會田徑200米男子組第三名;有騎車愛好者酈咪,是自行車騎行達人;還有攝影師管升聲等,他們在大家身邊,有各自的熱愛和夢想。
經過數周制作,8月25日,由手語說唱演繹的《山河圖》MV正式上線。《山河圖》是由鳳凰傳奇原唱的出圈歌曲。
拍攝視頻,本是徐珉日常手語說唱推廣中最難的那部分。有時拍攝一個手語畫面,最多要90多遍才能卡上節奏點。一遍,一遍,又一遍。
新推出的MV中,徐珉用精心琢磨、相得益彰的手語手勢展示“國風”歌詞,不管是“云和月”、“苦和難”,還是“下大雪”“風轉圈”;不管是“壯麗河山”“滔滔江水”“詩百篇”,還是“龍騰出海浪滔天”,都進行了和“口語說唱”不同的“手語說唱”呈現。
“要知道,前后句子中所用手語的動作幅度、方向、位置、空間都要有循序漸進的規律,很考驗手語詞匯量。”徐珉用文字表示。
MV花絮中,參演的聽障人士,用手語表達了自己的夢想。在烏力杰看來,“聽障人士不再是以前,我們是新時代的聽障青年”;陳少嫚的夢想是做烘培師:“平時我喜歡做甜品面包分享給朋友嘗試,說好吃,很開心。”顧瑩娜夢想創業,相信路在人走、事在人為;管升聲的手語是:“我想說,通過自己的努力,讓雙手創造美麗的語言。”
徐珉的夢想,正是“在音樂節現場能夠有機會,讓聽障觀眾‘聽見’一場精彩的說唱音樂表演”。
無聲有山河,夢想無障礙
無聲之中有山河。如今,圓夢手語說唱MV,在徐珉看來,是一次很有益的嘗試,“大家攜起手來,一起推廣手語,讓沉默變為聲音。”
“說唱本身的精神態度就是尊重、和平與愛。”作為餓了么免單出題人,徐珉希望通過手語知識的普及,和中國聾人協會、餓了么一起倡導“信息無障礙”,愿意筑起“聾”“聽”無障礙溝通的橋梁,促進多元文化發展,以及殘障人士與社會的融合。
看到MV后,《山河圖》詞曲作者董寶石專門回復并響應呼吁:“當初寫這首歌的時候,沒有想到還能有這樣充滿尊重和關愛的呈現方式。能間接幫聽障人士們圓夢,倍感榮幸!社會在進步,我們也在進步,希望未來在線下演出可以看到更多無障礙設施。”
中國聽力障礙殘疾人數約2780萬,由于交流方式不同,他們自然形成手語群體。在這背后,中國聾人協會長期致力為聽力殘疾群體推動信息無障礙環境建設,包括輔聽設備、實時字幕、語音轉文字、手語翻譯等的推廣,核心目的在于打破“玻璃墻”,助力聽力殘疾人的社會融合,讓他們不會因為聽力障礙而被邊緣化。此次,協會與餓了么通過手語說唱MV的形式,倡導在音樂演出、運動場、電影院、電視節目等更多場景下,實現信息無障礙配套,讓聽力殘疾人能夠更加及時獲取全面信息,豐富生活、融入社會,帶來更多無障礙溝通的可能。“與信息無障礙環境建設同樣重要的是,社會對于聽力殘疾群體的理解和包容。目前絕大部分的聽障兒童佩戴助聽器或人工耳蝸后,都是在普通學校就讀”中國聾人協會主席楊洋表示,“我們也呼吁普通學校能對于有聽力障礙的學生,給予更多的關注和關愛,讓他們能夠跟身邊的健聽同學一樣,勇于追逐夢想”
這次MV發布,也是繼舉辦線下盲人電競比賽、設立“無障礙免單節”之后,今年餓了么又一次公益探索和“信息無障礙”推廣。
多年來,餓了么以專項工作組的方式,持續堅持無障礙優化,目前已優化場景超過200個,其中高優先級超過30%,并已獲得14項專利。以服務“無聲騎手”為例,餓了么通過推出電子溝通卡、對配送異常場景免責、定制培訓課程、上線智能語音外呼等持續優化配送體驗。
“音樂是無國界的語言。圓夢手語說唱之外,餓了么的公益行動仍將持續,以實現更多群體的夢想。餓了么將持續創新方式,通過‘信息無障礙’的推廣,讓更多夢想無障礙。”餓了么免單項目組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