狹義荒漠化也即沙漠化。在極端干旱、干旱與半干旱和部分半濕潤地區的沙質地表條件下,由于自然因素或人為活動的影響,破壞了自然脆弱的生態系統平衡,出現了以風沙活動為主要標志,并逐步形成風蝕、風積地貌結構景觀的土地退化過程荒漠化是由于干旱少雨、植被破壞、過度放牧、大風吹蝕、流水侵蝕、土壤鹽漬化等因素造成的大片土壤生產力下降或喪失的自然(非自然)現象。 有狹義和廣義之分,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非洲西部撒哈拉地區連年嚴重干旱,造成空前災難,“荒漠化”名詞于是開始流傳開來。荒漠化最終結果大多是沙漠化。荒漠化的治理需廣泛的國際合作,需要世界各國共同參與。
沙漠化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干旱(基本條件)、地表松散物質(物質基礎)、大風吹揚(動力),沒有植被(保護)等。以風力作用下的荒漠化過程為例,包括發生、發展和形成3個階段:
①發生階段。僅存在發生荒漠化的條件,如氣候干燥、地表植被開始被破壞等,即潛在荒漠化。
②發展階段。地面植被已被破壞,出現風蝕、粗化、斑點狀流沙和低矮灌叢沙堆。隨風沙活動加劇,進一步出現流動沙丘或吹揚的灌叢沙堆,包括發展中的荒漠化(荒漠化土地占土地面積20%以下)和強烈發展的荒漠化(荒漠化土地占土地面積20~50%)。
③形成階段。地表廣泛分布流動沙丘或吹揚的灌叢沙堆,其面積占土地面積50%以上,為嚴重荒漠化。
人為因素:人為因素既包括過度樵采,過度放牧,過度開墾,礦產資源的不合理開發,以及水資源不合理利用等人類的不當活動。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綜合地作用于脆弱的生態環境,造成植被破壞,荒漠化現象開始出現和發展。荒漠化程度及其在空間擴展受干旱程度和人畜對土地壓力強度的影響。荒漠化也存在著逆轉和自我恢復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的大小及荒漠化逆轉時間進程的長短受不同的自然條件(特別是水分條件)、地表情況和人為活動強度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