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過去新股發行長期形成的“新股不敗”現象,讓投資者對注冊制新股高價發行所帶來的破發風險認識不足,盡管注冊制新股發行出現了上市首日破發的現象,但投資者仍心存僥幸,認為自己中簽的新股不會破發,還是選擇踴躍打新,導致新股發行始終處于供不應求狀態,新股發行價也因此而走高。
2.市值配售打新方式帶來的負面影響。取消了23倍市盈率限制后,市值配售不再是投資者的福利,甚至會給投資者帶來打新的風險,在全面注冊制的市場環境里繼續實行市值配售,讓投資者沒錢也可以打新,從而導致新股發行的虛假繁榮,并推動新股發行價格的走高。
3.詢價制度沒有體現市場化發行的原則。在經歷了2020年某某新材的“三低”發行之后,管理層對新股詢價制度進行了修改,從而引導詢價機構報高價。畢竟報高價的機構可以參與網下配售,而報低價的卻被淘汰出局。并且報高價的機構并不需要按自己的高報價認購新股,而是按最終確定的發行價來認購新股,這就讓報高價的機構成為受益者。
4.保薦機構為了收取超額保薦費用而推高新股發行價格。注冊制新股高價發行的現象,保薦機構是背后的策劃者,高價發行新股的目的就是為了收取高額的保薦費用。
高發行價究竟對誰最有利?
高發行價對上市公司最有利,對大股東最有利,對原始股東最有利,因為高發行價可以讓這些人可以融資更多的錢,讓這些人的股份更加值錢,讓他們的口袋肥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