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近日,河南省林州市石板村懸崖上一塊巨石出現裂痕仍有游客登臨打卡拍照引發社會關注,這塊巨石也被稱為“試膽石”。事發后,當地政府設置了禁止進入標志,但仍有游客置之不理。4月11日,為消除安全隱患,當地政府已將“試膽石”砸毀(據4月11日《北京青年報》)。
據了解,所謂的“試膽石”僅是從懸崖最外延伸出的一片薄薄的石板,由于其造型奇特,并能從石板上俯瞰石板村全景,因而逐漸成為眾多游客前來拍照打卡的網紅“景點”。事實上,由于“試膽石”地處太行山腹地,諸如此類的險峻景觀遍布各處,由此帶來的安全監管難度也很大。
從相關評論中可以發現,網友對于此次“試膽石”事件褒貶不一。有人認為當地政府負有相應的安全監管責任,有些網友支持政府做法,有些網友則指出,游客不應圖一時刺激而冒險。
根據旅游法的相關規定,旅游經營者應當保證其提供的商品和服務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要求。而“試膽石”作為自然形成、無相應開發單位的自然景觀,當地政府發現“試膽石”出現裂縫后,及時設置禁止進入安全警示標志的做法,已經盡到了相關告知和提醒責任,值得肯定。
但是,安全警示牌是否能夠真的阻止游客繼續冒險?“試膽石”作為無相關責任人監管的自然景觀,即使安全警示牌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后續又該如何處置?將安全警示牌一放到底,還是會采取其他安全防護措施?盡管諸如“試膽石”類的自然景觀監管難度很大,但此次事件能否給相關部門一些啟發與思考?
從相關報道不難發現,由于越來越多的打卡視頻在網上流傳,“試膽石”一度成為著名的“野景點”。那么,當著名的“野景點”成為網絡頂流時,能否考慮為其“正名”,經過相關程序后,如果滿足一定的條件,是否可以綜合考慮將該“野景點”納入景點管理范圍,對其進行必要的管理和維護,建設必要的配套設施?這樣既能滿足游客尋求刺激的心理,還能為游客安全增加一份保障,還可避免出現提醒不成,只能被動砸毀的尷尬局面。
今年1月25日,國務院安全生產委員會辦公室發布了安全提醒: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加強景區景點安全監管,排查各類風險隱患,設立警示標牌,安排專人巡查;游客請勿到未正式開發開放的區域游玩,在山區、河谷等游玩時注意防范水流沖擊等風險,遵守安全規定,加強自身安全防范。“試膽石”事件的發生也為各地景區安全管理和游客安全游玩提了個醒。
說到底,游客才是自身生命安全的第一責任人,“測試”膽子大小不應該以盲目涉險為代價,更沒有必要去尋求一時的刺激。生命只有一次,在無任何安全保障的“野景點”打卡炫耀的行為,不僅不會證明所謂的“膽量”,一旦發生安全事故,游客才是自身錯誤的最終買單者。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