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文博熱”持續升溫,博物館迎來哪些機遇與挑戰?日前在津舉行的“第四屆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博物館聯盟大會暨學術研討會”上,“跨界”“科技”“特色”“文創”等成為與會者談及的關鍵詞。
跨界與科技為創新建設賦能
本次研討會中,60余家博物館的百余位博物館館長、專家就博物館新時代文化使命與發展方向各抒己見。中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劉曙光在會上表示,目前博物館正處在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進入了改革深水區。隨著社會的發展,改革也更加深入、具體。除了專業領域,博物館人還要向其他領域學習,做出思考與謀劃,以滿足人民群眾的期待。
近幾年,天津博物館通過跨領域合作帶來新變化。“得益于天津文化沃土帶來的優勢資源,我們在內容展現、活動組織上都有了新的發展。”天津博物館館長姚旸介紹,“我們與天津歌舞劇院、天津京劇院等全國知名的本土文藝院團合作,強強聯合推出特色活動與展覽,展現出優質成果。同時,在博物館的立身之本文物研究方面,天津的高校科研團隊也為我們提供助力。比如文獻與古籍的整理、保護、出版以及展覽設計等工作,他們都參與其中。”
“插上科技翅膀”也是當下博物館發展的一大趨勢。廣東省博物館副館長陳邵峰說:“現在我們做一個大的展覽,離不開數字化、人工智能這樣的現代科技手段。因為這是年輕人易于接受、符合現代審美需求的一種方式,借助這些力量可以把傳統文化傳播得更廣闊、深遠。”他認為,好內容是優質展覽的基礎,此前爆火的游戲《黑神話:悟空》就是一個優秀案例。雖然《西游記》已被改編過無數次,但這個游戲依然深入挖掘中華文化,對經典做出了不失本色又令人意想不到的改編。所以,做展覽也要深度挖掘背景故事等多方面的內容,進而推出更吸引觀眾的展覽。
中小博物館要打特色牌
據統計,全國備案博物館達6833家。其中既有“一票難求”的知名大館,也有“默默無聞”的中小型博物館。
保定市博物館館長曾素梅直言,雖然中小型博物館的藏品沒有大館那么多,但是做出特色,舉辦一些彰顯地域文化特色、小而精的展覽,同樣會受到關注與歡迎。她說:“從中山長城,到燕南長城,再到明長城,保定的長城資源非常豐富。我們推出了‘太行龍脊’——保定長城歷史文化展,從歷史長城、英雄長城、人文長城等角度闡釋保定長城歷史文化。這個展覽入選了2024年度‘博物館里讀中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推介項目,還走出河北省,受到外地觀眾歡迎。”
對此,邢臺博物館館長石從枝深有同感。她說:“邢窯是邢臺的重要特色文化,唐代‘南青北白’中的‘白’,指的就是邢窯白瓷。它對后世的影響也非常大,五彩瓷、粉彩瓷、青花瓷包括咱們現在使用的白瓷,都是在邢窯白瓷的基礎上形成的。所以我們用‘千年邢窯’展覽講故事,把邢臺的悠久歷史傳播出去,以史育人。”
“文創”產品備受關注
如今,觀眾對博物館文創產品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在此次研討會開設的“博物館與文化創意”分論壇上,多位與會者認為,在教育、收藏、研究等博物館功能上,“文創”也開始占據較大的功能比重。其中既有展覽創意、社教活動等“軟文創”,也有基于館藏開發的產品等“硬文創”。文化創意具有一定專業性,需要專業人才從事開發。博物館有豐富館藏,但是從事此方面的人員力量不足,而有些文創類公司擁有很好的創意和經驗,雙方合作可以各自發揮所長。近年來,博物館的文創發展融入了更多的社會力量,取得了越發顯著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
姚旸表示,現在有越來越多的高校人才加入博物館創意性活動的開發隊伍。“我們希望博物館的展覽與活動得到更多年輕人的認可和喜歡,高校里年輕人才的思路和年輕觀眾的喜好也比較適配。比如天津美術學院的師生就為天津博物館的文創產品提供了很多優秀設計方案。他們的創意思考,給我們的工作帶來了新鮮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