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柳州9月9日電 題:廣西外派教師播撒技術火種 助中國制造深耕東盟
作者 林馨
“隨著中國制造出海,東盟國家缺少配套人才,希望能合作培養人才。作為老師樂于充當橋梁,播撒中國制造技術的火種。”廣西柳州職業技術學院(簡稱“柳職”)汽車工程學院副院長鄧益民9月9日表示。其曾將中國新能源和工程機械制造技術傳播至東盟國家和“一帶一路”共建國家。
9月8日,鄧益民獲柳州市教學成果特等獎。林馨 攝
今年52歲的鄧益民,是一名從車間成長起來的老師。1993年,鄧益民大學畢業后到柳州市開關廠工作。他說:“在一線磨練2年后,廠里學校比較缺老師,于是我便開始嘗試從事教學工作,負責汽車、機械方向教學和管理。”
從事職業教育28年來,讓鄧益民印象最深的是外派教學經歷。2016年,鄧益民首次外派出國時還是一名“學生”。他說:“當時,中國老師專門到德國去學習雙元制的職教理念。”沒想到,短短幾年后,其再次外派出國,則是作為一名中國職業教育和先進技術的傳播者。
隨著中國汽車、工程機械產品出海,特別是新能源領域產品在東盟國家和“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推廣應用,海外面臨配套人才緊缺的難題。如“出海范本”廣西柳工集團有限公司,已經為全球300多家經銷商、17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產品和服務;上汽通用五菱建成印度尼西亞最大中資造車廠,中國新能源汽車“走俏”東南亞。
鄧益民說:“中國汽車和工程機械產品出海至東盟國家,但卻缺少相應的售后服務人才和技術骨干。”2018年,他赴泰國洽談職業教育合作項目,深切感受到東盟國家對中國校企技術技能人才合作培養的強烈意愿和緊迫要求。
隨后,鄧益民與學校團隊老師,先后針對不同的企業需求,開發出相應的課程和實訓標準。其先后被外派至泰國、印度尼西亞、沙特阿拉伯王國等地開展教學。
但由于不同國家的教育體制、宗教文化、學員基礎差異非常大,因此外派教學并不簡單,需要“因國施策”、制訂“一國一策”的方案。“雖然經過前期一年的準備,但實際到沙特開展培訓時遇到很大困難。我們白天上課,晚上又根據實際上課情況修改教學內容。”鄧益民說。
2019年,鄧益民及團隊外派到沙特阿拉伯王國為柳工培訓學員。受訪者供圖
經過探索,柳職分別在泰國、印尼建立“國際工匠學院”,與企業攜手出海,為東盟院校開展本土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鄧益民與學校團隊為柳工開發海外員工的培訓標準、為上汽通用五菱、東風柳汽的不同車型開發海外培訓手冊。
在海外播撒技術種子的同時,鄧益民亦見證中國與東盟國家合作不斷深入。他說:“2018年,外派到東盟國家工作時,街上90%以上汽車都是日系品牌,基本上看不到中國汽車的身影。今年再去泰國和印度尼西亞,看到不少中國新能源汽車行駛在異國街頭,自豪感油然而生。”
作為中國與東盟交流合作的前沿省區,廣西外派教師工作規模逐步擴大。廣西僑辦數據顯示,近年來外派600多人次到柬埔寨、老撾、泰國等國家的華文學校任教,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友好使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