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中有板有眼的意思是什么?
戲曲中有板有眼指的是按照節(jié)奏進行表演,戲曲彈唱講究有板有眼,戲曲必須按照規(guī)則表演。 戲曲的演唱中,不同的曲目,在節(jié)奏、拍子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變化。 例如,一板三眼,是四分之四拍;一板一眼,是四分之二拍;也有散板,節(jié)奏自由掌握。
傳統(tǒng)唱曲時,常以鼓板按節(jié)拍,凡強拍均擊板,故稱該拍為板。 次強拍和弱拍則以鼓簽敲鼓或用手指按拍,分別稱為中眼、小眼(在四拍子中前一弱拍稱頭眼或初眼,后一弱拍稱末眼),二者合稱“板眼”。
四分之四的拍節(jié)小節(jié)線后的第一拍是板,第二拍是頭眼,第三拍是中眼,第四拍是乜眼;四分之二的拍節(jié)小節(jié)線后的第一拍是板,第二拍是眼;四分之一的拍節(jié)則有板無眼。 除了常見的節(jié)奏之外,昆曲中還有一個特殊的四分之八拍,因為包含了“贈板”,是在原來四分之四拍的基礎上,加上一板,如此則節(jié)奏變慢了,速度延長一倍,變成四分之八拍。
戲曲中武大郎運用的步伐是什么?
像武大郎這樣的戲曲的最需要的一項基本功就是矮子步,什么叫做矮子步顧名思義不像我們正常人走路,而像侏儒或者是個子矮小人走到的姿勢通稱矮子步。在傳統(tǒng)曲目當中,這種是一項表演者必須具備的一項基本功,尤其是丑角表演者,像我們看到的矮腳虎王英,武大郎與潘金蓮里面的武大郎,以及水滸傳里面的時遷。
這些角色都是丑角,而且他們所用的步伐都是矮子步,因為這些人的形象就是小個不高,需要在視覺上就給人們一種這個人有點喜劇色彩的感覺,那么矮子步是怎樣行走的呢?用句大白話來說就是蹲著走,走起路來,左搖右晃,搖搖擺擺,前仰后合,就像是一個大個的不倒翁,總之就是用走路的姿勢先引人發(fā)笑,這是丑角必備的一項基本功。
這種不也不僅僅是丑角需要掌握,像是在舞臺上表演探秘,偷偷摸摸的情形以及去偷東西或者是秘密潛入,這種情況都是需要這種步伐來配合。但是還是像上文中所交代的一樣,走這種路的人一般都是抽血,而且所謂的矮子步不單單是蹲著走。
還要在走路的同時有節(jié)奏感,像舞蹈一樣,矮子步也是分各種步法的。這對于表演者來說其實也加大了一定的難度,但是正是因為這種難度才讓觀眾們覺得演員的功夫深厚,我們由于現(xiàn)在所接受的各種信息比較龐雜,所以對戲曲文化也就沒有那么多的了解。
在上文中也說到這種步伐不僅僅是武大郎這個人物的專屬,有很多戲曲里面也都需要丑角的角色來運用這種步伐。但是在這里我想說的是,我們的民族文化,我們的戲劇工作者,其實可以把這種步法以及這種基本功更多的運用到除了戲劇表演里的其他表演的方面,只要是我們還表演的都可以有這種步伐的參與,很可能會增加更多的舞臺效果也說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