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中秋節來臨,傳統節日經濟效應持續顯現。口味新穎的月餅滿足了不同消費人群的需求,燈會、游園等節慶活動受到歡迎,線路豐富的短途旅行產品吸引更多人“說走就走”……多樣化的產品供給使節日流量變成消費增量。
傳統節日對消費的帶動作用顯著:為商家創造了特定時間節點做促銷,集中激發居民消費熱情,拉動零售、旅游、餐飲、文化等多行業銷售增長。消費也反過來促進了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各行各業“點節成金”,開發利用節日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使傳統文化融入更多消費場景,找到新的傳播載體。
人們愿意在傳統節日集中消費,不僅是市場行為的結果,更是文化、社會等因素交織影響的產物。近年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社會氛圍日漸濃厚,傳統節日的文化魅力日趨凸顯。觀燈猜謎習俗、獨具中國式浪漫的賞月、闔家團圓分享月餅的美好時光……這些延續千年的文化基因滲透進每個人的細胞,激發著人們的節日消費熱情,讓大家主動去尋找能夠表達節日情感的產品與服務,并在參與過程中充滿文化自豪感。
商家想讓消費者愿意消費、買得開心,就要抓住這一點做文章,充分挖掘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創新營銷策略。如在產品設計中融入傳統節日代表性符號,或舉辦傳統文化體驗活動,突出產品的文化價值,構建家庭團聚的消費場景,強化消費者與產品的情感聯結,激發更大的消費興趣。
商家還要把握住消費新趨勢。隨著消費者的健康意識不斷提升,越來越多商家開發出無添加、低糖、少油的新口味月餅;消費者講究綠色、實用的包裝材料,就多采用環保可回收材料,給禮品包裝“瘦身”;消費者注重體驗感,賞燈賞月、非遺手工、漢服妝造等消費活動就要營造沉浸式氛圍……總而言之,如今的消費市場更愿意滿足消費者多元化需求,提升產品和服務附加值、競爭力。
值得注意的是,傳統節日作為社會共鳴點,相關話題在網絡上的熱度、傳播度較高。商家要善用社交平臺,帶動更多消費者分享節日活動和購物體驗,增加品牌曝光度,加強與消費者的互動,提高品牌的社會連接度,吸引潛在消費者關注。
不過也要看到,中秋消費有期短量大、市場集中的特點,容易出現節日絡繹不絕、節后門可羅雀現象。商家要將目光放得長遠一些,重在借機增強品牌文化底蘊、提升知名度與好感度,讓傳統節日助力品牌持久營銷。
對地方來說,在重視節日消費的同時,還要增強“留量”意識。各地需想方設法挖掘文化資源、創新產品供給,助推特色文化“走出去”,提高對游客的吸引力,借節日東風攪動文旅市場“一池春水”。
中秋節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中秋經濟反映出我國消費市場的活力與潛力。各行各業講好中秋故事,用小月餅撬動大市場,也將推動節日經濟更成熟、更持久。(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曾詩陽)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