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當今,時代快速發展,物流經濟蓬勃,荔枝早已成為千家萬戶平日里經常能夠吃到的水果,殊不知如此香甜的水果,背后也有著甜蜜的陷阱 ——“荔枝病”。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什么是“荔枝病”呢?
“荔枝病”指的是空腹時大量食用新鮮荔枝之后出現頭暈、心慌、出汗等低血糖癥狀,是一種低血糖病,以4-11歲的兒童較為多見。嚴重者會突然昏迷、驚厥、血壓下降,搶救不及時可能導致死亡。
高GI值的荔枝為何會引起低血糖?
新鮮的荔枝含有兩種“低血糖毒素”,即a-亞甲環丙基甘胺酸及次甘氨酸A,它們能使血糖顯著下降。正常情況下,較長時間不進食,人體會先分解肝臟及肌肉內貯備的糖元以保證血糖的正常,糖元用得差不多了,便會分解蛋白質,通過糖異生通道產生身體需要的葡萄糖。
但荔枝中這兩種毒素不僅會使血糖下降,還會阻斷糖異生的通道,使身體所需的葡萄糖無法產生。當血糖較低又不能動用其他物質提供能量時,人就會感覺頭暈乏力、心慌出汗,嚴重時會昏迷、抽搐,低血糖持續時間較長又不能得到及時救治,就可能危及生命。兒童因為體內激素調節能力尚未發育完全,滅活胰島素能力不足,且果糖酶含量不夠高,所以更容易得“荔枝病”。
如何預防“荔枝病”的發生?
“荔枝病”是一次食用大量新鮮荔枝所致,所以正確食用荔枝是預防荔枝病的關鍵!
首先,我們不應食用未成熟的荔枝;在食用荔枝前要充分浸泡和清洗荔枝殼表面的保鮮劑和農藥。
第二,不要選擇在空腹時吃荔枝。飲食要葷素搭配,不要挑食,食用的蔬菜水果種類要多,可以適當吃一些粗糧。不可把荔枝當做一餐中唯一的食物,吃荔枝的同時或前后,最好食用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白面,大米等。
第三,注意適量食用荔枝。1歲以內小孩子盡量不要食用;1至4歲兒童少量食用荔枝果肉,建議飯后半小時食用兒童食用量不要超過100g;普通成年人每日食用荔枝量不超過200g,約普通大小的荔枝10顆左右,近年來流行的超大個頭的荔枝王,大約食用4-5顆。
第四,患有扁桃體炎、咽喉炎、潰瘍性結腸炎、牙齦腫痛、便秘、糖尿病的人群,盡量不食用新鮮荔枝。
最后,食用荔枝后出現頭暈、乏力、惡心、面色蒼白、手腳冰涼、出冷汗等低血糖癥狀,須立即補充含糖的飲料或糖果等,如果癥狀不緩解,需及時到醫院就診。
審核專家: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營養科副主任營養師辛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