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幻覺是什么意思?
“貨幣幻覺”一詞是美國經濟學家歐文·費雪(IrvingFisher)于1928年提出來的,是貨幣政策的通貨膨脹效應。它是指人們只是對貨幣的名義價值做出反應,而忽視其實際購買力變化的一種心理錯覺。他告訴人們,理財的時候不應該只把眼睛盯在哪種商品價格降或是升了,花的錢多了還是少了,而應把大腦用在研究“錢”的購買力、“錢”的潛在價值還有哪些等方面,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精打細算,花多少錢辦多少事。否則,在“貨幣幻覺”的影響下,“如意算盤”打到最后卻發現自己其實是吃虧了。
貨幣幻覺對消費的影響
貨幣幻覺亦稱為貨幣“錯覺”,指人們忽視貨幣收入的真實購買力,而只注重名義價值的一種心理錯覺。假定價格水平和現期貨幣收入以相同的比例增加,結果實際收入不變。就消費支出而言,貨幣幻覺可能有以下兩種表現形式: (1)如果只看到了名義收入的增加,而沒有看到價格水平的上升,消費者就會認為自己的實際收入增加了,從而增加儲蓄減少了消費。在這種情況下,實際消費支出下降。 (2)如果只看到了價格水平的上升,消費者就會認為自己的實際收入減少了,從而減少儲蓄,增加消費。在這種情況下,實際消費支出有可能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