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是清朝的第五位君主,是定都北京后的第三位君主。他是“康乾盛世”的承上啟下的人物。
雍正皇帝雖然在位只有十三年,比起父親康熙和兒子乾隆,這個時間著實太短了一些,但其貢獻卻是非常之大的。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整頓吏治
雍正在當皇帝的時候,已經45歲了。早在他當皇子的時候,就已經看到了康熙晚年政治上的一些弊端和官場上的腐敗現象。
當他當上皇帝后,馬上就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整頓吏治。雍正元年的正月,雍正連續下了13道諭旨,總督、巡撫、布政司、知府、知州、知縣、文官還有武官,告誡他們不許貪污,不許受賄,不許克扣,武官不許吃空額,違者嚴重治罪。
為此,他還成立了會考府,專門對財政進行審計,并且要嚴肅處理。
經過雍正的這一系列操作和整頓,對官場起到了很大的震懾作用,出現了一個比較勤儉的官場局面。
設立軍機處
為了加強皇權,康熙曾設立南書房,旨在分散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原來清朝軍事方面的大事主要是由議政處來做,行政方面主要是內閣。而雍正則在此基礎上增設了軍機處。
軍機處的大臣由皇帝挑選,由內閣大臣兼任,他們直接聽命于皇帝,跪受筆錄,他們的活動都是在皇帝的監督下的,旨意完全是按皇帝的話記錄的。
雍正皇帝的這一做法,就相當于有了固定的幫手,所有的事情都能夠及時地處理,不用擔心權力的分散,可以說,他的權力比起朱元璋時代更加的集中。
完善密折制度
密折起源于康熙二十年,允許和鼓勵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員,直接向皇帝遞密折。
這樣一來,皇帝就能更好地了解下情,掌握動態,有針對性地制定措施,有效地實施統治。
為了更好地發揮密折制度的作用,雍正帝把遞密折的范圍擴大到布政使、按察使、學政等,內容則擴大到生計、風俗等方面。
說到底,這一制度實際上還是在加強皇權,進一步削弱了內閣和議政處的權力。
改土歸流
這一條實際上是針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原本少數民族地區很多是有個職位叫做土司,土司一般是世襲制的,這樣一來就可能會產生很多的剝削。
雍正四年,雍正皇帝取消了土司,改派可以隨時任免的流官,不僅能減輕少數民族的負擔,而且還對清朝實施全國性的統治和國家的統一有重要意義。
攤丁入畝
在中國古代,土地是人民生存的根本,也是國家稅收的主要來源。一般而言,古代朝廷收稅是按照土地稅和人頭稅來的。這樣一來,許多沒有土地的農民也需要交稅,特別是在朝代晚期,會造成民不聊生的后果。
雍正元年,雍正帝采用李維鈞的請求,實行丁銀攤入田賦一并征收的原則,改變過去按人丁、地畝雙重征收標準,減輕了無地和少地的農民負擔。
豁除賤籍
古代的時候,每個職業的地位都是不一樣的,為了區分這些人的社會地位,就有了戶籍制度,根據不同人的情況,會有不同的戶籍,最為出名的就是“士農工商”的區分了。
而當時還有一種戶籍,不僅毫無社會地位可言,甚至連最基本的人權都沒有,這就是所謂的賤籍。
這些人不能讀書,不能參加科舉考試,而且世世代代如此,身份還不能改變。
雍正元年山西、陜西因明建文末年未依附朱棣而被編入“樂戶(官妓)”籍的后代,雍正命令摘除其“樂戶”籍,使其成為民戶,同年九月,他下令除掉紹興曾反對朱元璋的那些人后代的“惰民”籍,使其成為民戶,雍正五年四月下令免除粵東“蜑戶”籍,使其成民戶。
結語
雍正皇帝的一系列改革,對于康乾盛世的連續性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對當時社會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關鍵詞: 雍正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