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國王是發源于現廣東揭陽市揭西縣河婆鎮,起源于隋朝,為粵東地區原住民,包含潮州人(潮汕人)、海陸豐人及粵東客家人等族群的精神信仰,隨著當地移民向外擴展,成為粵東、東南亞、香港及臺灣民間信仰之一。三山國王實指現廣東揭陽市揭西縣河婆鎮北面的三座山——獨山、明山、巾山的三位山神。
(相關資料圖)
祖廟位于今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縣城旁,當地舊稱霖田都,故該廟多被稱為霖田祖廟。
三山國王是廣東潮府本土神祇,是潮汕、梅州、惠州共信神靈,更是很多潮汕鄉村里的“地頭老爺”、“大老爺”。每年正二月潮汕的營老爺必定有三山國王,這些都是大多潮汕人共有的成長記憶。按資料介紹,其為明山、巾山、獨山三山之神。最初是在隋朝甲子二月下旬五日,有神三人,出于巾山。自稱昆季受命于天,分鎮三山,托靈于玉峰之石,廟食于此地,前有古楓樹,后有石穴,降神之日,楓樹上上生滿蓮花綠白色,人者盈尺而肇跡。
至唐代開始顯靈,即唐元和十四年,韓文公任潮州刺史,適逢久雨成澇災危害莊稼人畜、眾人禱告于三山國王而響答,不久天開始放晴,農田豐收。韓文公隨命屬官以少牢(少牢禮:羊、豬各一只)之禮致祭而祝以文曰:「淫雨既齊,蠶谷以成,織女耕男,街衙欣欣,是神之庥庇乎人也,敢不明受其賜。」
到宋太祖開基,為一統天下平息五代十國長期的紛爭,更是矢志出兵,試圖削平殘存的南漢、吳越荊南、后蜀、南唐、北漢等六國,他的愿望雖然沒有達成,至少已平定了四國,結束了唐代以來中原藩鎮割據的局面。當他在位十一年時,在廣東一帶領有嶺南四十七洲的南漢屢犯邊陲,多次遣使勸逾無效,給北宋的安定帶來莫大的威脅,北宋開寶三年(公元970年,太祖命潘美率軍剿討,不出數日,連破諸城。翌年辛未,南漢君主劉張被迫至廣州柵頭附近,依峙山谷筑木柵困守。潘美獻計火功,當時的潮州守侍監王某,為求得勝,乃向三山神禱告,果然風云大作,在風勢助火勢之下,劉墉落敗就擒,北宋領土自此擴及廣東沿海。
宋太祖去世之后,太宗繼承其遺志,首先是在興國三年(公元978年)收服了領有閩海漳泉之地的吳越。興國四年(公元979年),太宗御駕親征,并以潘美為北都詔討使,郭進為太原石嶺關都部署,三路夾擊,北漢軍在遼軍援不及的情況下,宋軍直圍太原城,正在宋軍于城下攻堅未克之時,忽見金甲神三人揮戈馳馬前來圍攻,迫得北漢君主劉繼元開城投降,終于消滅十國中最強勁也是最后一個王國北漢而完成其霸業。太原大捷,奠定了北宋的基礎,凱旋之夕,忽見城上云端有「潮州三山神」旗幟出現,宋太宗乃詔封明山為「清化盛德報國王」巾山為「助政明肅寧國王」、獨山為「惠威宏應豐國王」,賜廟額曰「明寶」,力勒本郡增廣廟宇,歲時合祭。這就是三山國廟又稱明光廟的由來。
據臺灣鄉村禮俗記載,臺灣三山國王圣誕定為每年二月廿五。其中,臺灣信徒有數百萬人之多,是僅次于對媽祖的民間信仰。
而粵東地區三山國王出游則定在正月,一般是正月初十或十五。
據統計:國內外現有奉祀三山國王或奉作主神的廟宇有10000多座,其中臺灣410多座,東南亞180多座。
三山國王既非佛也非道,無經文教義,無僧侶住持,而廟祀千載流傳,歷史不衰,其原因是它由民間傳說的三山神護國、保土、安民的守護神引發形成的,有崇高偉大的“護國庇民”宗旨,感召廣大信眾愛國愛民、驅邪降福、團結互助、敬祖愛宗。
三山國王信仰文化,具有中華民族文化特色,是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結合的地域民俗文化。
如今,三山國王承載了粵臺兩岸深不可分的緣分,成為粵民渡臺墾荒、生存發展的歷史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