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崳山是什么樣的景點?
昆崳山,位于膠東半島東部,屬于煙臺昆崳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管轄, 橫亙牟平、文登、乳山交界處,南北35公里,東西50公里,總面積1750平方公里,主峰泰礴頂,海拔923米,為膠東半島東部最高峰,素 有“仙山之祖”的美譽。
昆崳山以自然風光、名勝古跡和膠東革命勝地而聞名。昆崳山名勝古跡眾多。遠在漢唐之際,山上已有三皇宮、禪教寺、無染寺、六度寺、岳姑殿、甘泉寺等廟宇。至金元時期,盛極一時的道教全真派發(fā)祥于此。圣經(jīng)山上的《太上老子道德經(jīng)》大型摩崖石刻,屬國內(nèi)罕見。無染寺的漢碑、唐碑,東華宮的五代五華碑,皆為珍品。
昆崳山曾是膠東著名的革命根據(jù)地之一。1935年代起于得水、王亮等帶領(lǐng)“昆崳山紅軍游擊隊”,進行了持久的游擊戰(zhàn)爭。著名作家馮德英的小說《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就是以昆崳山革命斗爭為背景而創(chuàng)作的。
昆崳山建設(shè)有森林生態(tài)類型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是中國赤松的原生地和全球赤松林分布面積最大、保護最完好的天然分布中心。
昆崳山上有哪些景觀?
紫金峰
位于昆崳山主峰泰礴頂南麓,地屬文登市,距圣經(jīng)山2公里處,海拔257米。因其山形似古代皇帝頭戴的“紫金冠”而得名。紫金峰三面依峻嶺,南臨平原。康熙九年(1670年) 紫金峰發(fā)生山崩,一條深數(shù)10米、寬不足1米、東西走向的“天溝”將山峰南北一分為二,成為天然奇觀。七真人之一馬丹陽路過紫金峰喜曰:“此洞天福地名勝處也”。遂在峰后筑契遇庵,傳道修煉,遺跡尚存。1993年,文登人民政府在原址恢復馬丹陽命名的“九陽池”和“契遇庵”。庵內(nèi)有丹陽石像和生平簡介。紫金峰之陽有東華洞,為李道元開鑿。1993年,將原洞加深,恢復道教五祖石像。洞左經(jīng)“天門”可登玉皇閣,原貌依舊。
東華宮
位于紫金峰前,為昆崳山道教全真派主要遺跡之一。金大定二十二年 (1182年) 馬丹陽發(fā)現(xiàn)峰前有石壇花圃、丹灶神爐,推知此地乃教祖東華帝君之故宅,于是召集眾道,建東華宮。元大德六年(1302年)馬丹陽的弟子李道元來到紫金峰,繼續(xù)興筑,使其規(guī)模擴大,并建八角琉璃閣和五華碑亭,亭中立東華帝君碑,此碑由著名書法家趙孟頫篆額,鄧文原撰文,張仲壽書丹。元至大元年(1308年),東華宮已成為占地1萬平方米、 碑碣林立、氣勢雄偉的道教宮觀。明代中葉,宮殿毀于兵火。今尚存的“紫府洞天之門”東華宮山門和殘碑、石獅等,皆金、元時道教遺跡。1991年春,文登市人民政府決定重修東華宮。新規(guī)劃的東華宮,共設(shè)12個殿堂的單體建筑,占地5.2萬平方米,比原址擴大四倍。同年10月,投資200萬元修復東華宮主殿三清殿,并于1993年5月20日舉行開光典禮。1993年接待游客3萬余人次。
圣經(jīng)山摩崖石刻
即《老子道德經(jīng)》摩崖石刻,位于文登市城西圣經(jīng)山之顛。山頂兩石屹立,一石高3米,長4.2米,陽面陰刻“圣經(jīng)山”三字,字徑50厘米,蒼勁有力。一石高6米, 長15.6米,狀如新月,俗稱“月牙石”,陽面陰刻《太上老子道德經(jīng)》上、下兩卷,全文約6000字,字徑10厘米,隸書變體,近于楷書,古拙蒼潤。因年久風化,下卷已難辨識年代姓名。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馬丹陽曾建東華宮于紫金峰前,《老子道德經(jīng)》等刻石,當為這一時期遺跡。此石刻雕工,為國內(nèi)罕見的大型道教摩崖石刻。1992年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