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有哪些文化藝術形式?
土家族文化藝術不僅種類繁多,內容豐富,而且形式多樣,風格獨特。擺手舞是土家族比較流行的一種古老舞蹈,包括狩獵舞、農事舞、生活舞、軍事舞等,它節奏鮮明,形象優美,舞姿樸素,有著顯著的民族特點和濃厚的生活氣息,深為土家族人民所喜愛。擺手舞根據規模大小可分為大擺手和小擺手。每年春節期間,土家村寨籌辦祭品,參神拜祖,“男女相攜,翩躚進退”,載歌載舞。
到了現在,擺手舞已逐漸褪去祭祀程序,發展成為純粹的娛樂性的歌舞。伴隨擺手舞產生的擺手歌俗稱“舍巴歌”,它是土家族的創世史詩,由祭祀歌和伴舞歌兩部分組成。擺手歌描述了人類起源,追溯了民族來源和遷徙歷史,歌頌了祖先業績和英雄事跡,表達了土家人對生活的熱愛和理想的追求。擺手歌篇幅浩繁,氣勢恢宏,詩句動人,自由活潑,富有戲劇性,長期在人民群眾中廣泛傳誦。
山歌更是土家族人民喜愛的民間文藝,它質樸自然,鄉土氣息濃郁,主要反映人們的勞動生產和愛情生活,歌詞以二、四、五三種句式居多,有單唱、對唱、一人唱眾人合等形式。從歌唱樣式上看,土家山歌“高腔”抒情,稱“喊山歌”;“平腔”敘事,為“唱山歌”,且分類細致,采茶歌、穿號子、翻山調等曲式各異,韻律跌宕。民歌“竹枝詞”源于古代巴人踏蹄之歌,最早流傳于三峽與湘鄂西一帶。唐代中葉,詩人劉禹錫吸收土家民歌的營養進行創作,后經宋代文人的改造加工,形成了一種明白曉暢、別具一格的文體。明清之際,不少土家文人利用竹枝詞體裁創作了大量反映土家族地區風土人情的作品,成為土漢文化相互補益、共同發展的典范。
再如土家族打擊樂“打溜子”,以其獨特韻味,豐富曲牌而聞名,多用于民間喜慶活動,如今因被賦予新的時代內容而大放異彩,廣泛運用于建新房、送新兵、迎勞模、慶豐收和各種民族節慶中。尤以長陽吹打樂為代表,它由嗩吶或土笛與鼓、鑼、鈸等打擊樂器合奏,分為不同場合使用的堂調、大調、客調、菜調、笛調、喪調、綜合調等七種類型。
跳“毛古斯”是土家族民間古老的集歌、舞、話為一體的“似劇似舞”的祭神戲劇。演劇者渾身用稻草、茅草、樹葉包扎著,扮成祖輩兒孫一家人,動作粗狂滑稽,或碎步進退,曲膝抖身,或左右跳擺,渾身顫動,或搖頭聳肩,且自始至終伴講語詞怪誕的土話,唱土語歌。儺戲是舊時迎神賽會、驅逐疫鬼的一種儀式,又稱地戲、儺堂戲、儺愿戲、還儺愿,事主家有所求之事即向神許下愿心,愿心已了就由巫師代事主家向神還愿。演出時以三五人頭戴木制面具,一人主唱,眾人合之,隨著鑼鼓的伴奏且唱且跳,雖動作呆板但不失風趣詼諧,歌腔單調卻也詞粗理正。土家族的儺戲,被稱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
土家族有哪些傳統工藝?
土家族的傳統工藝有染織、編織、刺繡、雕刻、繪畫、剪紙等,尤以“西蘭卡普”最為典型。土家族婦女善紡細布,自織自染的“土布”、“土錦”經久耐用,編織的“土花鋪蓋”,土家語稱“西蘭卡普”,以深色錦線為經線,各種色彩的粗絲、棉、毛絨線為緯線,進行手工挑織。它織工精巧,色彩絢麗,圖案新穎,多達幾百種,一般分為三種類型:一是自然景物、禽獸、家什器具、鮮花百草;二是幾何圖形,最常見的是“卍”字圖,單八勾、雙八勾等;三是文字圖案,如喜、福、壽等。整體效果古樸典雅,層次分明,惟妙惟肖,光彩奪目,是中國三大名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