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要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有沒有疑似穿越歷史的人,并且留下了穿越的證據呢?
答案是可能是有的,因為有人在“穿越”后留下了證據,這就是河南祁縣的《扯淡碑》。
這個石碑的正面橫刻兩行大字——“扯淡”和“再不來了”。
【資料圖】
這也是石碑名叫《扯淡碑》的原因。
那《扯淡碑》真是穿越者留下了的嗎?明代人說不說“扯淡”一詞呢?石碑的擁有者真的是崇禎皇帝嗎?
據說是穿越者留下來的
《扯淡碑》的擁有者是一位名叫“泰極仙翁”的人,就是他說的“扯淡”和“再不來了”。
不少好事的解讀者認為,泰極仙翁是穿越者小號或者網名,他不知何故穿越到明朝末年。
看到遍地戰亂民不聊生,這才知道封建社會是個什么樣子,所以不由得發自肺腑地感嘆一聲:
“真是扯淡,勞資再也不來了,再也不想穿越了!”
當然碑文上除了刻著大大的“扯淡”倆字,還附刻有關于碑文擁有者的身世內容:
“翁燕人,水木氏,明末甲申訪道云夢修真,事跡己詳載甲申記矣。予等不敢再贅翁。”
據說這位泰極仙翁原本是北京人氏,姓“水木氏”,水木合在一起就是沐字,所以有人猜測這位穿越者姓沐,他在明末甲申年間前往湖北云夢訪道修真。
這里需要強調說明一下,明末甲申年就是明朝滅亡的那一年,李自成就是在這一年打入北京,崇禎皇帝被迫在煤山自縊了。
根據這位沐姓修真者的碑文看,他自稱關于他的生平事跡,已經詳細記載與甲申年間的歷史中,所以為他樹碑列傳的人不敢再贅述。
如果碑文所刻沒有說謊吹牛的話,那很明顯這位沐姓“泰極仙翁”,應該是明末知名度比較高的人物。要不然明末清初的亂世大牛那么多,誰會費筆墨去記載一位小人物?
碑文的另一側還刻有幾句話:
“生不言壽,莫考其紀。或曰:一十有二紀。卒曰:然。四空門人清,琴棋書畫,抱病老人立。”
這位明末大牛活著的時候不知道年齡,已經沒有辦法知道自己的歲數了,有知道他的人提醒他說,可能有十二紀,也就是一百四十四歲之多了。
這位泰極仙翁想了想下說,可能就是這么大年紀了吧,活這么久怕不是真的修真成神了吧?
“四空門人清”作何解呢?
根據部分考證研究的學者解釋,古人稱大功、大徳、大名、大權為四大,四空就是對功名利祿四大皆空的意思。
這倒有點符合這位明末大牛,明明是個知名度很高甚至能改變歷史的人物,但是卻莫名其妙跑到湖北云夢修真一樣。
一看就是經歷亂世已經看透世事了。
清就是高潔的意思,四空門人清就是指看透了功名利祿,想要做清白無污的高潔之人。
琴棋書畫就是泰極仙翁的修真愛好,抱病老人可能是指給泰極仙翁立碑的人,當然也有可能是指泰極仙翁本人。
如果是泰極仙翁本人的話,可見他一百四十多歲后,身子骨其實已經不咋滴了。
碑文中間寫有一行大字:“泰極仙翁脫骨處。”
這里的脫骨就是修道者得道后,便脫凡胎而成圣胎,換凡骨而成仙骨,可見這位仙翁是修真成功了。
當然也不排除另外一種可能,這位仙翁其實陽壽已盡,八成是已經駕鶴西去了。
碑陰刻有“為善最樂”四個大字,這可以看做是仙翁修真的心態吧,做好事就能讓自己感到快樂。
當然還有他修真的一些教誨:
“不負三光不負人,不欺鬼神不欺貧。”
三光就是指日、月、星,這也就是代指活著的每一天,意思就是活著要不辜負光陰,也不要辜負自己遇見的人;不能欺騙擁有靈性的鬼神,以及生活在底層沒有尊嚴的窮人。
“有人問我修行法,只在虛靈自然間。”
你們要知道我為啥能夠修真脫骨成功,別的亂七八糟的我也不說了,只要你們佛系一點就好了。
盡管碑文上已經說得很清楚了,但是又感覺仙翁什么都沒說,反而給人留下了穿越的幻想。
“扯淡”“再不來了”等現代詞匯的使用,“修真”“脫骨”“仙翁”、144歲的神仙活法,外加所謂的甲申年被記載時間,所以不少人解讀成有穿越者,穿越到了明朝亂世,企圖為明朝逆天改命,但最終失敗又穿越回去(脫骨)的說辭。
但這種說法本身就很扯淡。
明朝人已經滿嘴說扯淡了
但凡是說《扯淡碑》是穿越者留下的,往往都是因為“扯淡”二字造成的,因為大多數人覺得這是現代詞匯。
古人張嘴閉嘴就是之乎者也,怎么可能說這么糙的大白話?尤其是現代人喜歡說的詞匯?
這不就是穿越后改不了口的后遺癥嗎?
其實這就是不了解古人的用語習慣,至晚從宋元時期開始,百姓們交流就是滿嘴大白話了。
“扯淡”一詞應該也是這個時期出現的。
明代正德年間的學者田汝成,著有《西湖游覽志》一書,在卷二十五《委巷叢談》中寫道:
“有諱本語而巧為俏語者。如詬人嘲我曰‘淄牙’,有謀未成曰‘掃興’,冷淡曰‘秋意’,無言默坐曰‘出神’,言涉敗興曰‘殺風景’,言胡說曰‘扯淡’,或轉曰‘牽冷’。則出自宋時梨園市語之遺,未之改也。”
這里就提到“扯淡”一詞至晚在明代,就已經是表達胡說八道的意思了,跟現在的用法完全沒有區別。
如果田汝成這本書記載無誤的話,那“扯淡”一詞的最早來源,就是出自宋朝時期的底層百姓或雜劇演員中。
而且從宋朝時就表示瞎胡扯的意思了。
但從現有的文獻資料看,宋朝時期的書籍并未出現“扯淡”一詞,這可能是大部分宋代書籍,不能留存到現在的原因。
但是成書于明朝滅亡之前的書籍中,使用到“扯淡”一詞的書可不是稀罕物,其中使用最多的就是戲曲劇作中。
這里隨便舉幾個例子看看。
明朝嘉靖年間的劇作家陸采,著有《六十種曲懷香記》的戲劇,其中有一句臺詞就是:
“好扯淡,有誰念你?你說那話兒,我有別干要去!”
嘉靖年間清溪道人著的《逸真禪史》一書中有:
“不想西房住持林澹然天殺的,邀我賞月。你想我有何心緒與他扯淡?”
萬歷年間著名劇作家湯顯祖的《邯鄲記》中有臺詞:
“實則是世間人都扯淡!有的閑窺瞰,也著些兒肚子包含,都不計較你了。”
萬歷年間劇作家梅鼎祚的《玉合記》中有臺詞:
“聽他扯淡!他折得一枝醉楊妃菊花,戴在頭上,說是娘娘一般。”
崇禎年間文學家馮夢龍的《醒世恒言》中,“扯淡”一次出現的頻率也挺高。
諸如《張廷秀逃生救父》中有:
“那個要你管這樣閑帳,可不扯淡么?”
《錢秀才錯占鳳凰儔》中有:
“我好像做夢一般!做夢的醒了,也只扯淡!”
當然“扯淡”一次出現最多的就是奇書《金瓶梅》了,而且這還是西門慶的一句口頭禪。
第十四回:
“西門慶道:‘沒的扯淡,這兩日好不巡夜的甚緊,怕怎的!’”
第六十回:
“西門慶道:‘沒的扯淡,你袖了去就是了。’”
第六十一回:
“西門慶道:‘沒的扯淡,那里又費你的事起來。’”
第六十七回:
“西門慶也不接他文約,說:‘沒的扯淡,朋友家,什么符兒!’”
多的其他示例就不列舉了,西門慶這句“沒的扯淡”的口頭禪,可以稱他是“扯淡大官人”了。
如果《扯淡碑》所說的明朝甲申年沒有錯,那么明朝滅亡前扯淡一詞已經很流行了,根本就不會是所謂的穿越者留下的。
《扯淡碑》的主人到底是誰?
關于《扯淡碑》的主角到底是誰,現在主要有兩大說法,顯貴沐懷古說和崇禎隱居說。
先說說這位名不見經傳的沐懷古。
因為根據碑文的“水木氏”字謎來看,這位仙翁的本姓應該是沐,沐家在明代又是大勛臣。
原本世代鎮守云南的勛貴沐懷古,在明朝滅亡之后前往湖北云夢隱居,或者是伺機東山再起。
但是直到晚年也未能遂其心愿,所以臨死前悲觀絕望導致厭世,留下了“扯淡”和“再不來了”的遺言。
這是淇縣當地百姓中流傳的說法。
但是查明末清初的資料,根本檢索不出叫沐懷古的人,甚至連同名同姓的都沒有。
那顯然這位沐懷古僅僅是傳說中的人,歷朝歷代連個跟他撞名字的都沒有,所以不具備深入探究的必要了。
不過最熱門的說法是仙翁就是崇禎本人。
“泰極”,無論從文字學還是從易學的角度,所用的字眼和表達的含義都與皇帝有關。
“燕人”是暗示出身于北京宮廷;
“水木”或許不是兩個字的組合,在五行中,水為坎,為溝瀆,為隱伏;木位在東方。東方者東方也,萬物始動生也。木為青龍。易曰:帝出乎震。
所以水木就是表示已經退位或者潛伏的皇帝;
“生不言壽”,活著的時候不說自己的年齡,因為皇帝要長命萬歲,當然不會說自己的年齡;
經歷過甲申之變,事跡必然會被廣泛記載,那肯定要數主人公崇禎莫屬了。
畢竟明朝是毀在他手上的。
所以根據對碑文諸個字眼的考究,有學者認為這應該是崇禎皇帝的碑文,他有很大可能沒有在煤山自縊,而是隱姓埋名藏身于云夢修真避難。
其實這個說法是有些顛覆性的,畢竟了解明朝的人都知道,崇禎最后是自縊于煤山了。
他逃離北京隱居云夢的可能性可以斷定為零。
因為不光有諸多明清史料記載他自縊的事,就連身在北京的傳教士湯若望,都目睹了崇禎想要出城而不得的倉皇情形。
“這位不幸的君主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被迫重新回到了紫禁城內,在那里聽候命運對他的最后裁決。”(《耶穌會傳教士湯若望主持下的中國傳教史》)
當時在明朝境內傳教的意大利籍傳教士衛匡國也知道:
“這個不幸的皇帝,就這樣在一株普通的樹上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死得真不體面。”(《韃靼戰紀》)
所以崇禎帝怎么可能會逃離北京?
再者說了,姑且算崇禎真的有機會逃離北京,那他為什么不前往江南當正統?而是跑到湖北云夢修道去了?非得看著一群皇帝、監國搞內訌,硬生生把自己折騰死才算完?
這在邏輯上完全說不通。
無論《扯淡碑》的真實主人到底是誰,至少有兩個可能是被完全否定的:其一、這不是穿越者留下來的;其二、這也不是崇禎留下來的。
(一家之言,求同存異,感謝您的閱讀)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