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冬至了,過完冬至就離春節更近了。從小到大,一到這個時候大人都會說,冬至一定要吃餃子,不然耳朵會凍掉。小時候生活在農村,能吃上餃子已經是很不錯的了,在我兒時的記憶里,到了冬至,就是改善生活呀。平常早上都會吃稀飯之類的,但在冬至這一天,家家戶戶早飯無疑都是餃子。更有甚者一天三頓都是餃子。
你吃餃子了嗎,看看你的耳朵凍掉沒
小時候意識很朦朧,反正大人說啥都當真,所以一到這一天,為了保住這耳朵,都會吃一大碗餃子。后來隨著年齡的增長,一直就很好奇,如果冬至不吃餃子的話,真的會凍掉耳朵嗎?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雖然這么想,但是實際每年冬至都會吃餃子,一方面因為這是中華民族應有的習俗,另一個更重要的是到了這天之后,不管是家里還是外面的餐館,都會做餃子,仿佛這一天沒有其他的東西可吃。當然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俗,在南方有吃混沌的、年糕的、也有吃冬至肉的。
那到底冬至吃餃子有啥含義呢,我們下面就來講一下。
冬至,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冬至過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之一,源于漢代,盛于唐宋,沿襲至今。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在冬至這一天中國南北方會有不同的習俗,北方大部分地區會吃餃子、南方會吃湯圓,還有諺語:冬至到,吃水餃,以及關于該節氣的詩詞和影視作品。
四季區分:上面是春分,下面是秋分,左邊是夏至,右邊是冬至
冬至時,北半球的太陽高度最小,白晝時間最短,但是冬至日的溫度并不是最低的(俗話說三九才是最冷的)。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又稱為冬至線),太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并且越往北白晝越短。
天文學上把冬至作為冬季寒冷氣候的開始,也是養生的大好時機,主要是因為“氣始于冬至”。因為從冬季開始,生命活動開始由衰轉盛,由靜轉動。此時科學養生有助于保證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冬至時節飲食宜多樣,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食品,其實最重要的是寓意驅除寒冷之意。
北方冬至的景色
在北方,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其實是為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醫圣”張仲景
張仲景是南陽人,著有《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后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在其返鄉之時,恰逢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為了讓南陽的鄉親免受凍餓之苦,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后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后,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只“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這一習俗也一直沿襲至今,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這種“捏凍耳朵”吃,說是冬至吃了餃子不凍人。
這也就是就冬至不吃餃子,耳朵會凍掉的原由了。小伙伴,你吃了嗎?
你與春天,就差一盤熱騰騰的餃子
#青云導師團##歷史冷知識##你好,冬至##老家河南#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