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道路上,有失落、迷茫、困惑,所以我們渴望得到別人的答案,來告訴我們前方行走的方向。
前段時間,看到一段視頻很有感觸。視頻中,記者詢問路人:“為什么現在越來越多的90后不愿意結婚?”
(資料圖片)
視頻中的男子回答道:“壓力太大,我馬上都30了但是還是一事無成?!闭f完后漏出苦澀的笑容,那個笑容包含著深深的無奈??赡芩残枰幸粋€人告訴他,怎么做才能擺脫現在的困境。
90后的我們即將面臨奔三的年紀。俗話說三十而立,可是當我們再回首望去,雖然一直在努力尋找,可是始終沒有踏入,心中向往的天堂。
最近看完一本書《遇見未知的自己》,書中寫到:問題和困境不是來找你麻煩,而是來幫助你,幫助你找到你自己,幫助你內在成長,變成一個更接近你自己本質的人。
《遇見未知的自己》是由臺灣作者張德芬以小說的形式為載體,以找尋內心的“真我”為主題的書籍。該作品一上市便躋身各大暢銷書排行榜前列,多次斬獲“當當網終身五星級最佳圖書”,“卓越亞馬遜暢銷書大獎”等榮譽。
該書主要講述名校畢業的女白領若菱,在面對職場、婚姻等人生問題時焦頭爛額的窘境,直到她遇到一個智者老人,開啟了尋找內在自我的人生主題。
其實若菱這個角色,就是作者張德芬曾經的自己。她將自己化作書中的角色,向讀者傳達如何從人生的困境和迷茫中走出。
1. 若菱:映射著現實生活中失去真我的人們
故事的開始,主角若菱就給我們展示了她悲慘的人生。從小父母離婚、親生父親只見過幾次面、十歲以前都是由外祖父撫養,繼父也從來沒有把她當作親生女兒看待過。
為了逃離這個冰冷的家,她選擇早早結婚。可是久婚不孕又被這段婚姻狠狠的割了一刀。丈夫的家人看不起她,老公也不同情。雖然她在一家大型外企公司工作,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小有成就,但是工作中老是遇到小人,身邊也沒有知根知底的好友。
若菱的寫照,其實就是映射著現實生活中的我們。人生、婚姻、職場的不幸,讓我們往往將自己變成一個受害者的形象。
小時候為了躲避家庭的束縛,期望快點長大工作;
工作以后卻發現,原來世界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本想找一個心儀的人共同來承擔和分享未來的歲月,結果卻是無止盡的痛苦。
你認同自己是一個不幸的人,是多舛的命運、不公的待遇和他人錯誤行為下的受害者。
這些負面情緒讓我們整天都在失落和無助中度過。曾經無數次問過自己,活著的意義到底是為了什么?其實我們一味地追求,反而失落了真實的自己。
人的欲望是無休止的。有了財富想追求權利,有了權利想追求健康。每個人的一生都在忙碌和追求中度過,對應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好朋友、好子女、好父母等。由于我們每天都帶著不同的面具扮演著“另一個我”,因此面具底下的“真我”,我們從來沒有正視過。
冰山理論:一個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樣,我們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為,而更大一部分的內在世界卻藏在更深層次,不為人所見,恰如冰山。
書中提到,其實我們的本質就是愛、喜悅和和平,就像瓜熟了會落地,這一切都是自然規律。我們追求這些,是因為我們曾經擁有過。試想一下,一個從來沒吃過和看過冰淇淋的人會對它有渴望嗎?
可是,這種本質被自我身份的認同、思想、情緒和身體所包圍,讓我們切斷了與內在的聯系。從而讓我們一味的追求外在的物質,以此來尋求滿足感。因此我們從來不會滿足。因為向外的發展就像浩瀚的宇宙沒有邊際。
之前在網絡上很火的邋遢大叔,因為不俗的文化底蘊被各大網友所熟知。自從邋遢大叔在網絡走紅以后,很多人都想資助他,可都被這位看起來臟兮兮的流浪漢所拒絕。他表示,自己有手有腳,不需要別人給錢,如果給書的話還是可以接受。
其實在我看來,他就是一個活出“真我”的人。沒有任何思想束縛,不在意自己的外表和身份等一切外在條件,而是追求自己內在想要的事物。雖然在外流浪,卻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樣子;雖然經濟窘迫,卻依然快樂的活著。
相比之下,很多人每天穿的光鮮亮麗,穿梭在各種高級場所,卻依然在人生的道路上迷茫,不知所措。
任何能丟棄自己不實的身份認同,而且不被自己的思想、情緒以及身體所限制和阻礙的人,都能展現出真我的特質。
2. 婆婆、小姑和玉梅:人生中的“施暴者”是黑暗,也是光
讓我們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件的想法,和圍繞著這個時間所編造的“故事”。
若菱的婆婆和小姑,因為若菱婚后的不孕。不僅沒有給予她心靈上的關懷和照顧,反而將所有的負面情緒都怪罪到若菱身上。
玉梅作為若菱的同事,若菱一直把她當做公司唯一的好友對待??墒菫榱斯ぷ魃系母偁帲衩穮s一次又一次的誣陷和欺騙她。
這些人,其實就代表著現實生活中的“施暴者”。我們經常真心待人,期盼能得到對方相同的回應??墒亲詈蟮慕Y果,往往讓我們扮演著犧牲者的角色。于是我們傷心、難過、憤怒,嘶吼著問老天為什么要接受這樣不公平的待遇。
天底下有三件事:你的事、他人的事和老天的事。
我們往往用真誠對待身邊的朋友、同事、戀人。我們自以為是為了他們好,可是仔細想一想,我們那么在意別人的事情,到底是真心為他好的成分多,還是更害怕和在意別人,看待自己的目光呢?
比如很多父母管教自己的孩子,讓他們用功讀書,有多少是摻雜了怕小孩出去給自己丟臉的成分。甚至將自己對未來無名、未知的恐懼投射在孩子身上,因此加重他們的負擔。
在生活中,我們可以跟別人分享和提議,但是不要在內心設定一個預判值。因為自己的初心,很容易被預判值的不如意所影響,而改變軌跡。因此我們只要把自己的事做好,剩下的就交給老天和他人去安排。
前段時間看到一段視頻,男子因為創業多次失敗再加上妻子的冷嘲熱諷,終于壓抑不住內心的悲痛,哭喊著跟妻子發泄心中的不滿。因為他不明白,為什么那么努力了,卻仍然得不到妻子的認可和鼓勵。
其實這些痛苦的經歷都是讓我們走出人生模式、茁壯成長的契機。
書中提到,受苦分為兩種;
第一種是無知的,無明的受苦。任隨潛意識的操控,同時在抱怨、抗拒那份痛苦,這種痛苦不能讓我們成長。
第二種是有知覺的受苦,我們感到撕裂般的痛楚。我們不抱怨、不逃避,全身心的去經歷它。讓這個壓抑、隱藏多年的能量爆發出來,用不批判、不抗拒的態度,在全然的愛和接納中去經歷它。這樣的受苦,是走出人生模式,茁壯成長的契機。
事情的發展如果偏離了我們理想的軌道,負面思考習慣就會阻礙我們的判斷力。我們往往會將一件平常不以為然的事情,無限放大化。因為我們對所有事情的看法,都是從自己的主觀意識出發,可我們從來沒有問過自己,一切真的是如此嗎?
每一個負面情緒的背后都有一個支持它的思想,情緒是身體被我們思想刺激之后而產生的反應。我們現在可以回想一下,這些情景你是否也存在過?
另一半不給你看他的手機,于是懷疑他有外遇。本來答應要來簽單的客戶突然沒來,電話也打不通,便認為這一單失敗了??傻阶詈蟀l現,一切都是自己的遐想,該來的總會來,不該來的怎么期盼都沒有用。
破解情緒障礙之道,最重要的就是臣服。
任何影響我們情感的都只是情緒,它既然來了就肯定會走。我們往往為一件事氣憤不已,但往往睡一覺以后,這種感覺就會完全消失。當我們再回頭想想之前的行為,就會覺得很傻。既然情緒來了,就不要躲避、藏匿或者壓抑。只要允許它存在就可以了。
普希金曾經說過: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憂郁,也不要憤慨!不順心的時候暫且容忍。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就會到來。
3. 老人:人生迷宮的指路人其實只有我們自己
我們把世界看錯,反說它欺騙了我們?!└隊?/p>
老人在整本書中,作為主角若菱的心靈導師。不管是生活、婚姻還是職場,老人都可以幫助若菱解開自己的心結,點亮希望的燭光。這不經讓我們幻想在自己的生活中,也能有一位這樣神秘的高人,來指明自己人生的方向。
初看這本書時候,我以為老人代表著作者張德芬自己。她想用另一個身份來幫助和解惑在人生路上迷茫無助的人們。可是當我看完整本書時,才發現,其實老人代表著每個人內心的真我,就像書中開頭寫到:親愛的,外面沒有人,只有你自己。
回想我們生活的過往,一直是出現問題,然后尋找解決答案的過程。但是我們常常希望從別人的口中,找尋到真理,而忽略掉自己內心最初的感受。其實主要原因還是來自于自身的“無價值感”,在一件事還沒開始的時候就進行了自我否定,所以常常希望在別人的身上找到認同和肯定。
很多創業者有一顆拼搏向上的心,也很努力的在奮斗,卻始終與成功無緣。他們在創業初期時,往往會詢問別人的建議,而不是去思考與自己能力契合的角度。因為在他們的潛意識里面,可能始終認為自己是一個失敗者,這種想法讓他們無法找尋真正的自我,也不能清晰的了解自己的人生模式,那么再多的付出都是徒勞。
“我們每天都在為自己的損益觀上面打轉——這件事對我有利,那個有害;我喜歡這個,不喜歡那個;這個人對我有幫助,那個人沒用;我要這個,不要那個,是不是這庸庸碌碌地終其一生,都在這‘要’與‘不要’見打轉兒?!?/p>
我們太重視“有”而忽略了“無”。導致每一個人都在被自己的企圖心所操控,進入一個死胡同,就像一個迷宮,始終找不到出口。
若菱通過老人的指點找到了人生的答案,其實換一個角度去想,老人是否就是若菱內心的“真我”在進行自我救贖。
書中最后寫到,其實我們一直安住在家中,沒有離開。
之前我們的妄想、顛倒夢想,也就是我們腦袋中的無數個觀念,在阻礙著我們看到不這個事實。走出觀念,你就會發現,其實我們穩坐家中,哪里都沒去。
其實人生的導師就是我們自己,畢竟那是我們自己的人生,所需所求都來自于自己的內心,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能解答的也只有我們自己。
4. 結語:《遇見未知的自己》人生的劇痛,谷底的掙扎是為了讓我們遇見更好的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剛開始閱讀的時候感覺苦澀難懂,但是細細品味又會產生許多的共鳴和感悟。
作者張德芬老師,在別人眼中一直都是人生贏家的代表,但是在她四十歲的時候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迷茫,并患上了抑郁癥,人生的一切事物對她而言都沒有了任何意義。
在這種情況下,她決定推翻之前的人生價值體系,重新尋找真正的自己。于是她辭掉了高管的職務,當起了全職太太來重新審視自己。
這樣的時間一過就是四年,在這四年里她潛心探索個人成長、心理學,終于在積累到一定程度后,寫下了這本《遇見未知的自己》,并一躍成為了暢銷書作家。
其實生活不僅僅是甜蜜,也伴隨著苦澀。既然來了,我們就全心全意的去接受它,因為這種磨練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和這個世界。
痛苦就像黑夜一樣,我們既然無法改變,就帶著光去照亮它。
圖|網絡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