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重慶。潘女士在網上自學釀造葡萄酒,老公品嘗后出現身體不適頭暈癥狀,隨后被送醫洗胃。潘女士稱:“醫生說中毒原因有很多種,可能是甲醇中毒。“
很多人都覺得親自動手制作的食物和飲料要比買回來的出色。“爺爺親手做的”,“家的味道”等等,這些描述都帶著家的濃情和安全感,以至于催生了各種DIY,各色小吃、飲品甚至還有酒
網上一度流傳了不少關于自釀酒的熱點文章,諸如:“自釀酒的危害,你知道多少?”、“自釀酒即使真的是糧食酒,也是慢性毒藥”、“喝自釀酒等于慢性自殺!”,可以說聲音是一邊倒......這樣能否認為自家釀就安全、或不安全了呢?
【資料圖】
這其實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本文將以自釀葡萄酒為例來闡述主要原因。
隨手搜索了一下,很神奇,竟然有高達451萬條記錄!!!
這些“自釀酒配方”十分亂雜,內容質量參差不齊,消費者根本不知如何取舍,有很大的安全隱患。 雖說盲目喝自釀酒進醫院的案例并不多,但畢竟家里條件有限,在缺乏設備和技術的前提下,難以控制雜菌的繁殖、抑制有害物質的產生。
保存不當容易感染霉菌,并產生有害成分
自釀酒容易引發的異常指標主要集中在甲醇、雜醇油和微生物上。葡萄皮中的果膠在果膠酶或熱能的作用下分解出甲醇,霉變也會產生大量甲醇,酵越徹底,甲醇含量會越高,另一方面,葡萄中的蛋白質水解為氨基酸,再經過酶的催化作用生成雜醇油。
廣州中醫藥大學采用國家標準GB/T 15038-2006中關于葡萄酒、果酒通用甲醇含量檢測的品紅-亞硫酸法作為檢測方法,對收集的10個自釀葡萄酒樣品及3個市售葡萄酒樣品進行測定:
為自釀葡萄酒樣品,11-13為市售瓶裝酒樣品
《葡萄酒國標GB/T 15037》紅葡萄酒甲醇大限量為400mg/L,上圖為對市場自釀酒與市售酒的抽樣檢測,來看看都有哪幾個甲醇超標呢?
風險一:原料選取及清洗不合理
釀酒用的葡萄是品種,與鮮食葡萄不同。國標對釀酒原材料農藥含量的限制,為了通過檢測,大部分釀酒葡萄的果農在采摘前一個月,就停止在園中碰灑任何農藥或除草劑。而直接吃的食用葡萄就沒有約束了,這就只能靠消費者買回來之后,通過盡可能清潔葡萄來保證安全了。
另外,很多消費者貪圖便宜,購買不新鮮的,尤其是脫粒的葡萄。這類葡萄染菌的幾率很高,再加上清洗時,葡萄果蒂直接接觸了生水,很容易滋生微生物。
風險二:不使用添加劑
在發酵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甲醇,工業化生產葡萄酒時,一般會通過前處理、改良菌種和改善工藝等方法來降低甲醇含量。而家庭自釀葡萄酒時,很多人并不知道怎么樣來操作,不知道如何能減少甲醇的產生。
消滅病菌抗氧化輔料,焦亞硫酸鉀/二氧化硫
另外,自釀酒還有個很大的問題:污染。在發酵過程中極易受到雜菌(如霉菌)污染,如果不徹底,雜菌很可能在里面生長,從而產生有毒物質,這也是自釀葡萄酒普遍存在的問題。
風險三:不控制發酵溫度
酵母需要合適的生存溫度,溫度過高或過低都不行。紅葡萄酒主發酵或稱前期發酵(酒精發酵)的適溫度范圍為20~30,溫度過低葡萄皮中的單寧、色素不能溶解到酒里,影響酒的色和口味。溫度過高葡萄的果香會受到損失,影響酒的香氣。后期發酵(蘋果酸-乳酸發酵)時酒液品溫應控制在18~20。
溫度不適宜可能導致香氣不佳,甚至可能引起甲醇,雜醇油等不良指標上升,而家庭自釀酒難以做到準確控制溫度。
風險四:密封容器不合理
每年都會發生自釀酒玻璃瓶爆炸的案例,單就爆炸傷人的新聞每年也有一至兩起。葡萄酒在發酵過程中會產生二氧化碳氣體,如果二氧化碳沒能及時排除,瓶中會很快堆積6-8倍的大氣壓,市面上普通的玻璃罐很難承受這種壓力,便會引發爆炸。
應優先選用鋼制和食品級塑料容器,好選擇大口的容器,裝葡萄不要裝滿。發酵期間嚴禁將容器密封處理,應在瓶口留有空隙或用紗布封口。
以上是自釀酒中主要的誤區,還有一些小細節就不一一例舉了,我們不建議用網上搜索到的教程在家嘗試自己釀酒,如果非釀不可,請一定要規避以上的安全風險。
同理,自釀白酒也會出現很多問題,本文就不在此論述了。這篇文章的目的是為了提醒大家注意飲用自釀酒存在風險,并不是說所有的自釀酒都存在飲用安全問題。
釀酒是一門手藝,更是一門科學。
您留言,我回電!幫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產品!
提示:留言后企業會在24小時內與您聯系!
*姓名: *聯系電話: 留言內容: *驗證碼:溫馨提醒:本網站屬于信息交流平臺,倡導誠信合作、互惠共贏!為了保證您的利益,建議經銷商朋友與廠家合作前,認真考察該公司資質誠信及綜合實力,以免造成損失!